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变革新趋势,聚焦国家战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提出了以“八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把我们党对科技自立自强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内涵、结构功能、运动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一个时代人类科学意识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破解时代难题,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围绕科技创新的根本性、长远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系统性认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八个坚持”秉承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这一根本认识路线,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规律背后的关键因素。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研活动必须牢牢坚持“四个面向”等,都彰显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本质要求,是运用系统观念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战略谋划的展开。
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价值理念。“八个坚持”秉承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清晰认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动力学说作出重大理论创新。面对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重要论断的基础上,以科技革命发展的广阔视野阐释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近代国家兴衰的历史逻辑,作出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个关键变量的重大论断,明确我国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科技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下的生产力发展,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开启赋能加速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八个坚持”彰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科技强国、为什么建设科技强国、怎样建设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以“八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围绕国家发展全局,“八个坚持”始终彰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需求,包含了领导力量、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道路、改革举措、人才队伍、开放合作等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对科技事业领导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怎样在科技领域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现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提出,彰显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首位,内在地要求充分发挥创新在引领发展中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指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战略主动的前提,需要在重要科技领域跟上乃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主战场需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能级跃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提升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组建国家实验室、部署重大研究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等重大举措。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科学技术在人类同疾病和大灾大疫斗争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潮流出发,以系统思维对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进行的判断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确立了鲜明的目标方向。
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揭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急需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统筹急需密切衔接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彰显了系统观念、时代观念与科技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
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创新驱动”理念指导“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推动科教事业、人才工作进一步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都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科技、人才这三大强国关键要素如何协同配合、系统集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引。
坚持培育创新文化,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环境保障。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仅要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支撑引领物质文明的大发展,也要推进科技创新文化自信自强。培育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只有树牢文化自信根基,才能保持创新定力、激发创新勇气和迸发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高度自觉。培育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文化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客观要求。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既是我国的大国责任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2021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指出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论述秉承马克思主义突破民族和区域限制的宏阔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展现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开放观。
锚定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八个坚持”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们党进一步强化了对新时代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共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当前,国际环境愈发错综复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八个坚持”,锚定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形成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原创策源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产业创新生态上的引领作用,支持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未来产业。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主体发挥作用的制度框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完善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打造人才竞争新优势。要加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建立科技需求牵引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推动科技开放合作。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全球流动、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刘冬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蔡笑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