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院李哲研究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辽宁篇(下)蓄能蝶变

日期:2024-10-30        来源:www.madam-ganko.com

字体:【

■ 中国经济时报辽宁调研组

辽宁高端制造业占比较大,因此,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辽宁通过建立以高端制造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这些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多次踏上辽宁这片热土,每次来都会了解到、感受到辽宁追求转型不止步的新进展、新变化。今年金秋时节,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再次来到辽宁,走进各地的生产车间、研究机构,一股股向“新”提“质”的新气象,让人耳目一新。

以“辽宁装备”更好“装备中国”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锻造国之重器的“铜炉金鼎”,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迈进,是辽宁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在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来到地藏式生产车间内,眼前一台台五轴数控机床整齐排列,技术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部装、总装、跑车、试切等工作。据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田兆强介绍,正在生产的这些数控机床产品,就是科德数控研发的各种类型国产自主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是工业母机的典型代表,是制器之器和自强之基。调研组了解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体系和生产制造能力先进性、持续性、自主性的重要标尺。作为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科德数控的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早在2013年就实现了国产五轴数控机床首次出口德国的历史性突破。

“科德数控生产的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关键核心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自主可控,其中85%以上的关键核心零部件是科德数控自主研制生产的。”当调研组问及自主化率达到多少时,田兆强一脸骄傲地回答。

“我们马卡在中国五轴母机生产加工企业中绝对叫得响,多年来,一直以专注进口替代为战略,可以说就是为解决工业母机领域‘卡脖子’问题而生的。”沈阳马卡智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王昀说道。

据了解,马卡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中国品牌,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再加快!突破,再突破!

如今,在机器人领域,辽宁已拥有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盾构机领域,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已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煤矿巷道掘进机等一系列隧道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和制造技术;在氢能源领域,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联合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合作开发出世界首款氢燃料电池重型轿车运输车,成功填补了燃料电池车在重型轿车运输车领域的空白。

成果转化推动“从1到N”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N”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企业有需求,会和辽河实验室对接,实验室先出经费进行技术攻关,技术成熟后,企业再进一步接手投资。实验室与企业双向而行,共同解决前沿科技成果本地落地难题。”辽宁辽河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义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介绍。据了解,辽宁辽河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致力于聚焦未来工业互联网前沿技术开展研究,研制高端制造装备与自动化系统,形成典型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这种新型体制以辽河实验室为平台,企业为“出题人”和“阅卷人”,实验室是“技术提供者”和“答题人”。例如,在帮助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鼓)研发“以机器人取代人工进行定制化压缩机柔性生产”项目过程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密切配合,共同研发。辽河实验室在攻克关键技术问题后,沈鼓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制造流程中。通过这种实验室-企业密切衔接的方式,畅通前沿科技成果就近落地渠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沈阳三洋重工集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实现电梯智能化制造水平的升级迭代,进一步实现原创性、高端化和用户满意的新成果落地。”沈阳三洋重工集团副董事长王姝颖向调研组表示。

辽宁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畅通成果转化渠道,让更多成果实现“从1到N”的裂变,由此带来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壮大。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

改革护航“新”活力持续释放

作为一个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独特的省份,近年来,辽宁扎实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自2025年开始,辽宁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规模将由1亿元扩大至1.2亿元。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养体系,推动博士启动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联合基金和“兴辽英才”计划形成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高效落实中央部署的40项重要改革工作,积极推进13个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资本市场。近年来,辽宁全方位引导资本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扩大服务覆盖面和提升精准度,增加制度包容性,壮大耐心资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截至2024年8月,辽宁省资本市场融资499.62亿元,同比增长13.6%。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辽宁黄海实验室专职副主任刘永刚向本报调研组介绍,该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围绕辽宁省、大连市产业发展急需,密切联动头部企业,打造政策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五链融通”的科研创新生态。同时,实验室出台薪酬绩效办法,按能力和贡献取酬,上不封顶;出台科研项目遴选办法、团队支持政策、创新容错机制等,给予团队充分的科研路线自主权;出台成果转化实施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鼓励科技成果优先在辽宁省、大连市内转化,不断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

“近年来,辽宁不断加强惠企政策供给,通过设立创投基金、扩大‘辽科贷’‘辽知贷’投放规模、完善科技创新保险保障等措施,满足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不同融资需求。”辽宁省科技厅工作人员对调研组表示。

辽宁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23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达到近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5.6%,超过3.3万家。

难点堵点主要体现在“人”和“钱”

调研发现,辽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难点、堵点。

第一,人才瓶颈。由于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原因,许多人才身在沈阳,配偶及子女却在北上广,许多企业不得不通过在北上广设立分公司的方式来吸引人才。虽然有各种优惠政策,薪资水平在行业内也不低,但当前辽宁整体上呈现守住人才成本高、引进人才成本更高的困境。

第二,资金短缺。高端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对创新要求高,很“烧钱”。尽管当前各地政府都支持,出台了各种优惠及补贴措施,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远达不到“解渴”的目的。

第三,资本市场作用有限。一方面,虽然辽宁关于资本市场的利好政策频出,但是许多企业仍有顾虑,暂时还缺少耐心资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进入。另一方面,有民企抱怨其所受待遇与国企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第四,外界旧有观念影响。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老眼光、旧看法依然影响着投资者的选择。辽宁应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加强自我推介传播,逐步消除“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负面印象,形成“山海关不住,投资到辽宁”的氛围与口碑,以吸引更多投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三重创新的有机统一。从技术革命性突破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到产业转型升级,再到新经济产生,都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创新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采访时表示,对辽宁这种老工业基地省份而言,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资源新的集聚。老工业基地围绕原有产业,已经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重新调整并聚集到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是首要问题。二是发展路径的深度调整。老工业基地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既能发挥新兴技术的引领作用,也能适应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从发展方向来看,辽宁要立足地区禀赋,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潜力的产业或集群。从发展路径来看,要走差异化地区发展之路,在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探索,以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多层级的高质量发展。从区域统筹来看,要加强区域内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新质生产力布局。”李哲表示。

原文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36108.html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