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热点问题解析(十一)——关于科技成果成熟度的思考

日期:2018-04-16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第四期p28-35

字体:【

  文/吴寿仁(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号)提出推广技术成熟度评价,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那什么是技术成熟度?如何进行技术成熟度评价?如何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等等。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科技成果成熟度?

  科技成果成熟度(一般也称为技术成熟度)是综合反映科技成果的技术实用性程度、在技术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实施该成果的工艺流程与所需配套资源的完善程度等,也是反映某个具体系统或项目中的技术所处的发展状态,以及该技术对于达到或实现该系统或项目预期目标的满足程度。

  这里给出了以下5个角度:

  1.实用性程度。实用性是衡量科技成果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技术生命周期。任何技术都有起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在起步阶段,是指一项技术的诞生或最初发明,此时还不知道该技术有何用途,即还不道该技术的实用性。到了成长阶段,该技术被先知先觉的企业家或创业者转化为产品,但此时因技术自身或者配套技术、工艺流程等不完善,导致产品还不完善,因市场不成熟,竞争者较少,产品价格较高。技术进一步发展到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普及,可能已过专利保护期,大量公司涌入,引发价格战,利润率大幅降低。到了衰退阶段,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创新空间狭小,并被新技术所取代。处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位置反映了技术的成熟度,换句话说,技术成熟度也可用技术生命周期来标度。

  3.工艺流程的完善程度。到了工艺流程阶段,表明产品的样品已经研制出来了,随着工艺流程的完善,产品的性能、品质、成熟度、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性价比不断提高,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成熟度了。

  4.配套资源的完善程度。技术成熟度涉及相关配套资源的完善程度,包括原材料、生产工具与设备、零部件、外协加工、代理商或经销商等渠道。配套资源越完善,技术成熟度越高。

  5.技术发展状态。包括科研项目立项、研发、产品研制、工艺开发等情况,有多少人从事该技术研究等,反映该项技术研发的热门情况。

  通过上述5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判断一项科技成果的成熟度。

  据了解,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于2O世纪7O年代提出了技术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TRL)的概念,1995年起草并发布了《TRL白皮书》,将其确定为9个等级。2005年美国国防部正式确定9个等级:

  TRL1 基本原理被发现和阐述;

  TRL2 形成技术概念或应用方案阶段;

  TRL3 应用分析与实验室研究,关键功能实验室验证阶段;

  TRL4 实验室原理样机组件或实验板在实验环境中验证;

  TRL5 完整的实验室样机,组件或实验板在相关环境中验证;

  TRL6 模拟环境下的系统演示;

  TRL7 真实环境下的系统演示;

  TRL8 定型试验;

  TRL9 运行与评估。

  其中,TRL1涉及科学与技术知识成果,TRL2~7属于技术开发,TRL3~7涉及实验,TRL5~8涉及产品化,TRL6属于模拟。一般认为,处于TRL5及以后等级的科技成果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可以进入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据国外学者统计,创新活动中42%的发明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即TRL2阶段),29%的发明处于实验室原型(机)状态(即TRL4阶段),能够实际商业化应用的只有12%。

  然而,上述9个等级是从技术研发所经历的阶段或过程来划分的,即从研究→开发→产品化等若干里程碑来划分的,不涉及配套技术、配套资源、市场成熟度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情况,适合于只考虑技术因素而不需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形。

  二、为何进行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

  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是指采用系统化标准、方法和工具等对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作出定性或定量评价。不过,NASA采用的九级评价仍是定性评价,不一定准确,如果采用定量评价方法,运用定量的数据来标定科技成果成熟度,该评价数值也不一定有多大价值,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这是要注意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对科技成果成熟度作出评价的意义。

  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看,其价值有所不同。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对某一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度评价,评价结果可用于对该成果的取舍,或者用于对该成果作出价值判断,或者判断转化该成果还需投入多少资源,离预期目标仍有多远等。

  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对某一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度评价,评价结果可用于改进研究开发,调整研发的计划进度和资源配置,修改预算等,进而不断提高其成熟度,以研制关键技术。

  从监督的角度看,对科技成果作出成熟度评价,可判断该成果的研究开发是否按照预订的研发进度进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离预期目标还有多远等,为改进研究开发路线、调整经费预算提供依据,达到降低研发风险的目的。

  从技术评估者角度看,评价结果是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因为科技成果成熟度与其价值密切相关,成熟度越高,其价值则越大,反之则越小。

  从科技服务机构的角度看,通过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判断科技成果所处状态,转化该成果所应具备的条件,还需投入哪些要素资源,进而找到服务的切入点,是向委托方提出相关建议的重要参考依据。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国防部、NASA、美国审计署(GAO)、波音公司、雷锡恩公司等机构都开展技术成熟度评价,以减少国防采购、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风险,并为调整经费预算、制定技术发展路线提供依据。我国在20多年前开始关注科技成果成熟度。

  三、科技成果成熟度能以可以“生产”为标准进行评价吗?(一维评价模型)

  马庆国、汪蕾(科技成果成熟度度量中的几个问题再讨论,2001年)认为,当用科技成果成熟度作为评价标准时,完全成熟的科技成果,应当是可以立即生产的,即这样的成果成熟度TAM(Technology Achievement Maturity)=1。不够成熟的成果,则还需再投入资金、人才、时间等,进行二次开发才可能成熟(即投入生产),投入越大就表明该成果越不成熟。这一观点的逻辑是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式,或者根据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程度作出评价,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或者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

  从商业化程度来看,比较知名的模型是“魔川-死谷-达尔文海” 的创新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化的整个过程,可分为研究、开发、商业化、产业化四个阶段。研究即科学研究,解决对未知领域的认识问题,研究成果即科学发现,并无明确的应用目的;开发即技术开发,是为科学研究成果找到明确的应用目的,其过程仍是探索性的;商业化即产品开发,即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产品,为消费者服务;产业化即工艺开发和商业模式开发,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

  研究→开发→商业化→产业化,各个阶段的过渡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许多波折,跨越许多障碍。

  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转化所经历的障碍被称为魔川,是由技术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进行大胆的探索、试错,以克服技术的不确定性。

  从开发到商业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障碍叫“死谷”(即死亡之谷)。这是因顾客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这就要求研发人员或者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准确定义顾客的需求,即应当对顾客进行大量的调研,找到顾客的痛点、痒点。破解死谷之道,无非是增加初期投资、尽量节省开支和尽快实现新产品销售这三条途径。

  从商业化到产业化所经历的障碍被称为“达尔文海”。这是由市场竞争造成的,即优胜劣汰,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在这一阶段,主要矛盾已经从技术转移到市场,不仅要不断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即为顾客提供高性价比的质优价廉产品,还要注重商业模式开发。是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是成败的关键。

  有人将上述模型中的研究理解为产品处于实验室样品阶段,将开发理解为产品小试生产阶段,魔川是指其中遇到的困难,即商业化困难。将小批量生产向商业化转化的障碍称为死谷。将大批生产向完全的商业化转化的障碍称为达尔文海。这样的理解不准确,没有抓住各个阶段“障碍”的实质。

  “魔川-死谷-达尔文海”的创新模型将着眼点放在研究→开发→商业化→产业化各阶段转换中的问题或障碍,每成功地跨越一个障碍,或者解决每一个阶段的难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就上一个台阶。

  上述模型与技术生命周期是否一回事呢?笔者认为根本不同,不存在对应关系。前者将着眼点放在阶段转换的障碍及其性质上,后者则放在阶段本身上。如果要将两者强行关联起来,也只能认为研究→开发→商业化→产业化对应于技术生命周期的起步和成长阶段,至多是成熟阶段的开始部分。

  再回到马庆国、汪蕾的观点,笔者认为,仅从能够生产的角度来定义科技成果成熟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不能反映一项科技成果是否值得转化,还需投入多少人财物等要素资源、承受多大的风险等。

  例如,笔者曾例举过一款治疗皮肤病的新药成果,虽然取得了发明专利授权,也进行了小试,能够小批量生产出样品。但是,某企业负责人拿了样品找了6个病人试用,试用结果是,2人反映有效果,4人没有效果。该负责人就此咨询相关专家,专家们认为,该药的治疗机理是有科学根据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之所以对有些病人来说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用药量不足。也就是说,该成果有科学性,但相关实验还不充分,还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该新药的治疗机理,而且配方是否合理还存疑。因此该负责人对该成果的评价仍不高,判定它仍属于早期成果,离该产品上市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认为该成果只完成了研究开发工作量的5%左右,还需要做大量的后续试验、开发工作。很显然,以可以生产为标准来评价一项科技成果完全成熟是站不住脚的。

  四、一项科技成果被转化的吸引力有多高?(二维评价模型)

  有人认为,对于一项科技成果,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其转化的动力就不足,就难以实现转化的目的,因此科技成果成熟度应能科学地反映一项科技成果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得到转化,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其得到转化的吸引力更大,即成功转化的可能性较大。这就引出一个新的维度,即科技成果转化不仅取决于它是否成熟,还取决于其市场是否形成,也就是说,科技成果成熟度由商业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两个部分构成。这实际上在商业化维度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市场成熟度。市场成熟度比较知名的模型就是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也称技术采用模型,或者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

  它是一钟形曲线(Bell Curve),如图2所示。

  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M.Rogers)从市场成熟度角度,将技术采用者分为创新者(高科技爱好者)、早期采用者(愿景先行派)、早期从众者(早期大众、价格和品质重视派)、晚期从众者(晚期大众,随大流派)和落后者(讨厌高科技)五类,每一类创新者分别对应着市场发育的“潜在”“萌芽”“初期”“成熟”四个阶段。根据Rogers的研究,上述五类使用者人数占整体使用人数比例分别为2.5%、13.5%、34%、34%与16% 。

  Rogers认为,市场对创新的接受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阶段的转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要跨越许多沟沟坎坎。在创新者与早期采用者之间、早期采用者与早期从众者之间、早期从众者与晚期从众者之间、晚期从众者与落后者之间都存在裂缝。其中,在早期采用者与早期从众者之间的裂缝比较大,被称为“隔阂(分歧点)”,这个隔阂被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在其所著的《跨越鸿沟》一书中称为鸿沟。前者代表初期市场,后者代表主流市场,从初期市场跨入主流市场需要跨越这条“鸿沟”。

  从技术采用情况及裂缝或鸿沟的跨越情况来判断科技成果成熟度,可以修正因仅从商业化程度来判断科技成果成熟度所带来的偏差。每跨越一个阶段的裂缝或鸿沟,其成熟度提高一个等级。如果一项科技成果的采用者跨越了鸿沟,则基本上已经成熟,或者那是成熟度比较高的成果。

  科技成果持有人或者转化人要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就应当把握好顾客分布,并加以细分,分清各类顾客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加强产品完善和工艺改进工作,以适应不同阶段的顾客需求。

  市场成熟了,科技成果成熟度就很高吗?也不见得。笔者一朋友开发了一项化工产品,由多种化工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而成,达到了某种使用性能,具有定型好、光泽度高等优点。该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而且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市场上,均已成熟,应该是一项比较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了。但是笔者认为该成果分文不值。主要理由如下:一是该发明人,也是企业创办人,经过几年的日夜奋战,反复调试,终于调试出符合要求的产品配方,但是他不能说明其中的技术原理,各种原料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或者如何发生反应等,他一无所知,因为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不具备相关的化学知识;二是发明专利授权的权利要求是他所使用的化学配方比例,别人只需调整一下各种化学原料的配比,就不存在侵权了。该公司之所以盈利,是因为它是一个小众市场,不为人所关注,但没有核心能力。该专利之所以没有价值,保护范围狭小,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研究环节很薄弱。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从商业化程度和市场成熟度仍然不能较好地分析、判断科技成果的价值及其成熟度。

  五、科技成果成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三维评价模型)

  有人认为,一项科技成果从生产成功(即产品化阶段)到商业成功(即取得预期投资收益阶段)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上的、经济上的,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等,显然一维评价模型和二维评价模型都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社会维度。

  2016年8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简称《评价规范》),规定了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成熟度的术语与定义、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流程和评价报告等七个部分,以“技术先进性、外部支撑性和市场转化性”三个维度,在技术研发、技术人才、市场要素、资源要素、产品化要素、生产化要素及商业化要素等七个方面设置了24个具体评价指标。上述机构在发布时认为,该规范适用于项目成果拥有方、需求方、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的评价,可为科技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评价依据和操作规范。其中:

  技术先进性从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两个角度,分为技术水平、技术难度、技术进度、技术成果、技术带头人能力、研发团队实力等八个方面进行评价。

  外部支撑性从市场要素和资源要素两个角度,分为市场规模、市场周期、市场细分、市场竞争、人才资源、资金资源配套、资源环境资源等八个要素。

  市场转化性从产品化要素、生产化要素及商业化要素三个角度,分为功能特性、用户特性、品质特性、成本特性、研究开发系统、生产制造系统、营销服务系统、政策影响、模式创新、赢利预期等十个要素。

  上述评价模型虽然是从技术、市场和环境支撑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但不完全是对科技成果成熟度进行评价,而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进行评价,立足点放在“转化”二字上,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一项科技成果能否及时地进行成功转化,涉及技术研发、权属转让、价值评估、资金投入、工程化工艺化及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

  由于上述规范是科技类社会团体和科技服务机构联合发布的,立足点放在第三方组织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根据《评价规范》,在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否真正有转化价值时,应先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从技术先进性和市场转化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评价机构在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时,要依据项目性质或领域,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技术、市场、管理及金融等方面的矩阵式专家,依据《评价规范》,独立且客观地进行打分评价。也就是说,《评价规范》是为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供评价依据和操作规范,为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第三方的意见,使供需双方对科技成果的状态、成熟度及其价值心中有数。

  《评价规范》涉及面广,考虑的因素较多,且由专业机构借助专家的集体智慧,从技术、市场、管理、金融等多方面对科技成果做出评价,跳出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局限,得出的结果更有参考价值。但这里有三点需要关注:

  一是第三方的意见只是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决策的参考,不能代替当事人作出决策,决策风险是当事人自己承担。

  二是第三方机构的意见是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作出的,其掌握的信息越多,提供的意见可能越接近真相。如果第三方没有掌握或遗漏关键信息,或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所得出的结论离事实真相会存在较大偏差。这就要求第三方机构进行深入的调查,收集完整的信息。但这样的话,第三方机构的工作量会比较大,收费会比较高。对委托方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负担,对于比较重要的科技成果才会委托第三方进行成熟度评价。。

  三是科技成果供给方对所持有的科技成果的研发状态、技术水平、技术难度、研发能力等信息是一手的,需求方对自己的转化能力、生产条件、市场营销能力等信息也是一手的,而这些信息转移到第三方机构时就成了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将一手信息加工成二手信息的过程中,信息量会流失,许多重要的信息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工掉。这是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运用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意见做决策时要考虑的因素。

  六、科技成果成熟度应涉及哪些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源于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是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取得的,包括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开发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统称为商品。笔者认为,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如图3和表1所示):

  1.科学研究,即获得科技成果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应当回答好它是什么、为什么等系列问题。在科学研究阶段,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得大量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进而获得有创见性的发现,归纳出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此时,科技成果没有实用价值。这是第一阶段成果,可标识为TAM1。

  2.技术开发,有的称为试验发展,主要利用从科学研究或(和)实际经验获得的现有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活动,回答好“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技术开发也是一项探索性比较强的活动,为产生新的材料、产品或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等所进行的系统性活动。此时的科技成果已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能已经申请发明专利,但属于早期科技成果,可标识为TAM2。

  3.产品开发,即在技术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新产品开发,或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产品是技术的载体,即通过开发具体的产品实现科技成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或者说,科技成果的价值就是通过向消费者或用户提供运用科技成果开发的新产品来实现的,包括开发新产品或新品种,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更新等。

  产品开发一般经过产品概念、产品设计、样品试制、中间试验和生产定型几个阶段,可将处于各个阶段的科技成果成熟度标识为TAM3~7。

  产品概念(TAM3),是指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对拟开发的产品进行定义,确定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的核心价值、应具备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品方案。

  产品设计(TAM4),即在产品概念的基础上确定产品的使用环境,各项经济指标、技术性能,以及各种必要的参数,设计产品结构,原材料、零部件的来源等,进行投资分析,选择开发方式等。

  样品试制(TAM5),即按照一定的技术模式实现产品的具体化或样品化的过程,包括产品试制的工艺准备、样品试制和小批量试制等几个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对产品概念和产品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确保样品与产品概念和产品计划是一致的。

  中间试验(TAM6),是指从技术经济上对产品进行全面的试验、检测和鉴定,并进行工艺放大和产品试销,以验证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有多大的市场需求,并对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环保性、工艺性、技术可行性、生产制造和使用经济性,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等作出评价。

  生产定型(TAM7),包括新产品的正式批量投产和销售工作,产品开发工作至此结束。

  4.原材料选型及利用的开发。科技成果的价值往往通过有形物(即产品)呈现出来,即产品开发包括原材料选型,而原材料的选型是否恰当,品质好坏,以及供应来源是否充裕、稳定,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进而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败。原材料开发利用是产品开发的基础,是产品设计阶段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与产品设计同步,即标识为TAM4。

  5.工艺开发,即运用科技成果,对新产品的加工制造、工艺流程、加工过程、工艺装备、劳动者的操作技能等进行开发、改进,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劳动条件等目的。一般来说,工艺开发不是一步到位的,而往往要经历小试、中试和规模化生产等多个阶段,每经历一个阶段,产品的生产工艺就更成熟、更完善,其结果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降低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对工艺技术只能申请方法发明专利。工艺开发的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分别与产品开发的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和生产定型同步,即这三个阶段的成果分别标识为TAM5~7。

  6.设备与工具开发。开发、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可能需要用到新的专用设备、工具等手段,必须进行专门的开发,包括设计制造新的更先进的专用设备和工具,对现有设备、工具进行改造和更新。这往往与工艺开发同步进行,设备与工具开发的进程直接影响到工艺开发的进程。

  7.能源动力开发。有时,产品的生产制造或可靠运行需要用到能源动力,通过能源动力的消耗,实现产品的价值。所以说,能源动力的开发也成为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的一部分。能源动力开发的总体趋势是提高能源动力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或者开发新的能源动力等。

  8.生产或使用环境开发。有时,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改善生产环境,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或者达到消除污染、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目的。有时,科技成果转化对生产环境如温度、湿度、清洁度、气压、真空度、辐射等有较高的要求,必须符合相关条件才可生产或使用。营造这样的特殊环境需要较大的投资和相关的技术支持,以改进生产工艺,因此也是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的一部分,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前提。

  上述6~8项开发并不是对每项成果的转化都是必需的,可结合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情况来确定。

  9.商业模式开发。哈佛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经过深入的观察意识到,真正的颠覆性力量并非来自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模式是决定科技成果成熟度的关键因素。一项新的产品或服务,要么进入全新的市场,要么颠覆现有的市场,或者替代现有市场中的成熟产品,无论是哪种情形,都要被消费者或用户所接受。而好的商业模式是使新产品以较低的成本、较小的障碍在现有市场上渗透,或者客户能以较低的成本使用它。设计商业模式必须回到产品功能的本源。客户购买产品的目的是使用产品的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一旦开发出合适的商业模式,科技成果成熟度就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其价值会以数量级的幅度提升。可将此时的科技成果成熟度标识为TAM8。

  10.市场开发,即促进科技成果得到采用,可以应用人口统计数据、地缘优势、地方消费特点,以及产品特性等,开发新的区隔市场,或向现有市场渗透。在市场开发前期,主要利用产品特点、核心功能,帮助客户解决疑难问题,找到早期采用者——新技术产品发烧友,市场成熟度进入“萌芽”阶段。再通过产品完善和工艺改进,以及降价让利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进而扩大消费群体,跨越“鸿沟”,使市场进入“初期”阶段。之后,再通过广告、营销等多种手段扩大市场占有,使市场达到“成熟”阶段。市场开发应是伴随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并逐步加大力度,并适当超前于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的进程。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科技成果成熟度在不断提高。市场开发应当与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商业模式开发同步进行,可用TAM3+~ 8+等表示。在产品概念阶段进行需求调研,根据消费者或顾客的痛点、痒点进行产品设计等。如果在小试阶段且市场开发达到“萌芽”阶段,此时的科技成果可用TAM5+表示;如果在中试阶段,市场开发达到了“初期”阶段,可用TAM6+表示,如果仅达到“萌芽”阶段,则可用TAM6-表示,表明还有所欠缺;如果在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开发达到“成熟”阶段,可用TAM7+表示,如果仍处于“初期”阶段,可用TAM7-表示,表明还不够,如果仅处于“萌芽”阶段,可用TAM7—表示,即上标为两个减号,表明很不够。如果开发出合适的商业模式,达到规模化生产,且市场处于“成熟”阶段,此时的成果已经完全成熟了。

  11.政策扶持度,是指政府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是支持、鼓励还是限制或禁止。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对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可以使科技成果增值。如果政府采取许可证或审批等方式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作出一定的限制,且获得政府的许可或批准,则该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上了一个台阶,其增值幅度较大。政策因素是科技成果成熟度的修正参数,如果需要获得政府的许可证书或审批通过,是成果成熟度的加分因素。

  综合上述可知,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应当与商业模式开发、市场开发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彼此调整与优化,达到较好的协同,对科技成果成熟度影响较大。而且,原材料开发、生产工具、生产环境、能源动力的开发往往与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同步进行,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科技成果成熟度相关因素除商业化、市场化、外部支撑环境以外,还有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商业模式开发等,呈现出多维关系。

  七、如何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

  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即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28号)等文件对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载体作出了规定和部署。一般来说,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有以下几个途径:

  1.申请政府财政经费资助,持续提高成果的成熟度。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条规定,利用财政资金设立应用类科技项目和其他相关科技项目,项目承担者负有成果转化义务,而且科技成果转化要纳入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科技成果持有人可以申请这类项目的资助,提高项目成果的成熟度。例如,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研发的男性生育力检测诊断新技术试剂盒,先后经过近10年的研发,2007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0万元经费资助,建立了精子功能系统检测平台与中国男性精子质量标准,取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人类遗传资源平台(2005DKA21300)等项目子课题的资助,发现了Y染色体微缺失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取得了一项PCT专利;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4万元的资助,研制出了用于检测男性生育力的引物、探针及其试剂盒,并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经过这些项目的研发,该成果不断成熟,目前已有3个适用于男性生育力和男性不育诊断的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由科研人员继续进行后续试验、开发,补充实验数据,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例如,某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梳理某医院的科技成果时,发现一项成果很有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所申请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太狭小,不具有市场价值,为此建议该单位的科研人员继续研究完善,补充实验数据,重新申请专利,并申请了PCT专利,最后以5000多万元的价格转让出去。

  3.国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办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工程化开发等。

  4.许多地方政府扶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究开发组织等的创办,支持这些机构进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对科技成果进行熟化。例如,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创新合作伙伴计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和创新基地等,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小结

  本文从科技成果成熟度的概念出发,结合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型,提出了从商业化阶段、市场化阶段、商业模式、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科技成果成熟度模型,以商业化阶段为主定义各阶段成果的成熟度,并利用市场化阶段和政策因素等加以修正。这是一种新的探讨,可为科技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和服务方动态地认识、评价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及其价值提供一个视角,进而找到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的方式、路径和措施等。

  【关于作者】

  吴寿仁,现任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体制改革与法规处处长,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科技成果转化操作实务》一书作者。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